最初接触听脑AI是因为朋友推荐顺策略,当时我正被每周的团队会议记录搞得头大——每次开会都要举着手机录音,会后还要花1-2小时逐句听,整理成带发言人的纪要,有时候漏了关键信息还要回头再听,特别费时间。朋友拍着我肩膀说:“你试试听脑AI,能自动分发言人和生成摘要,我用了之后会议记录快多了,再也不用熬夜整理了。”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下载了APP。刚开始用的时候,我还挺谨慎的,先试了一次小范围的部门例会。打开APP,点击底部的“开始录音”,旁边立刻跳出来一个“发言人识别”的框,同事老张先说话,框里马上标出“发言人1:老张”,接着小李接话,又弹出“发言人2:小李”,居然没半秒延迟。会议结束后,我点了“生成摘要”,不到1分钟,屏幕上就出现了一段条理清晰的文字,里面不仅列出了会议的主要议题(“Q3项目进度复盘”“资源需求协调”),还有每个发言人的关键观点和行动项——比如“老张建议下周完成项目初稿,提交给技术部审核”“小李提出需要增加2名研发人员,解决当前瓶颈”,连我刚才没注意到的“ deadline 是下周五下午6点”都标出来了。我对照着原录音听了一遍,居然没漏任何重要信息,准确率比我自己整理的还高,挺意外的。
展开剩余82%后来用多了,我慢慢发现它的其他功能也很实用。比如智能降噪,上周我在咖啡馆和客户谈项目,旁边有咖啡机的研磨声和客人的交谈声,本来以为录音会很杂,结果听脑AI把背景噪音都过滤掉了,客户的声音特别清晰,就像在安静的办公室里说话一样;还有情感分析,上次和客户打电话,我以为聊得不错,结果AI在摘要里标出“客户对方案中的交付时间有犹豫”,我回头听了一下,果然客户说“这个交付时间能不能再往后延几天”的时候,语气有点迟疑,要是没AI提醒,我可能就漏掉这个关键信息了;最让我惊喜的是多语言混合识别,上周和一个外籍客户开会,他有时候会用英语说关键词(比如“deadline”“milestone”),有时候又用中文解释,本来以为会识别不准,结果AI居然把英语单词和中文内容完美结合起来了,摘要里还把双语内容整合到了一起(“客户要求将项目milestone(里程碑)调整为每月中旬提交报告”),客户看了都夸我效率高。
说到技术原理,我特意查了一下——听脑AI用的是最新的NLP(自然语言处理)模型,能理解复杂的语境,比如“这个项目的进度要加快”和“加快项目进度”,它能识别出是同一个意思,不会因为句式变化而漏掉信息;发言人识别是用了声纹识别技术,只要说话人的声音有差异(比如音色、音调、语速),它就能立刻区分开,就算两个人声音很像,只要提前让他们说一句话(比如“大家好,我是张三”),AI熟悉了声纹,也能准确识别;情感分析则是通过分析语气、语调、用词来判断说话人的情绪,比如“这个问题很严重”如果用低沉的语气说,AI会标为“负面(担忧)”,如果用强调的语气说,会标为“重要(提醒)”。这些技术说起来复杂,但用起来特别简单,不需要学什么专业知识,打开APP就能用顺策略,对我这种“技术小白”来说很友好。
再说说使用方法,其实特别简单,我现在每天都用,已经很熟练了——比如会议记录:打开听脑AI,点击“开始录音”,选择“会议模式”,旁边会自动跳出发言人识别的框,只要说话的人开始说话,它就会立刻标出发言人;会议结束后,点击“停止录音”,然后选择“生成摘要”,就能得到带发言人、关键观点、行动项的纪要了,还能导出成Word或PDF,直接发给团队成员;如果是电话沟通,直接用APP里的“电话录音”功能,它会自动同步到AI里,结束后直接生成摘要,不用再手动上传录音;如果是已经录好的音频文件(比如以前的会议录音),也可以导入进去,一样能处理,特别方便。
不过,我也遇到过一些小问题——比如有时候切换发言人太快(比如两个人同时说话,或者一个人刚说完另一个人立刻接话),AI会偶尔标错(比如把“发言人1”的话标到“发言人2”名下),但只要后期手动改一下就行,不影响整体使用;还有一次手机后台开了太多APP(比如微信、抖音、淘宝),录音的时候有点卡顿,关闭其他APP后就好了;另外,有时候生成的摘要会漏掉一些细节(比如我提到的“下周一下午的部门例会”,它可能只写了“下周会议”),不过只要手动加上就行,不麻烦。
现在用熟了,我觉得听脑AI真的是提高效率的神器——以前整理会议记录要2小时,现在只要10分钟;以前和客户打电话要一边听一边记,现在只要录音,会后看摘要就行;以前担心漏了关键信息,现在有了AI,所有细节都能记下来。我算了一下,大概每天能节省1.5小时,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,比如做项目规划、和团队沟通、学习新技能,比以前充实多了。
说到行业应用,我觉得听脑AI特别适合职场人——比如销售(客户沟通记录、谈判纪要)、HR(面试记录、员工谈话)、项目经理(会议纪要、项目复盘)、媒体(采访纪要、嘉宾对话)、教育(课堂录音整理、讲座笔记)、医疗(问诊记录、患者沟通),这些场景都需要大量的语音转文字,而且要求准确、高效、带上下文信息,听脑AI的功能刚好匹配。比如我有个做记者的朋友,以前采访后要花3小时整理纪要,用了听脑AI后,15分钟就能生成带嘉宾观点的摘要,还能标出关键 Quotes(引语),大大节省了时间;还有个做老师的朋友,用听脑AI整理课堂录音,生成的笔记里不仅有知识点,还有学生的提问和互动,方便学生复习。
对于使用技巧,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——比如录音的时候尽量保持环境安静,虽然有智能降噪,但太吵的话(比如工地噪音、演唱会现场)还是会影响一点识别准确率;如果是多人会议,提前让每个人说一句话(比如“大家好,我是李四”),让AI先熟悉声音,发言人识别会更准;生成摘要后,可以手动调整关键词(比如把“项目进度”改成“项目里程碑”),这样下次AI会更符合你的习惯;如果是长时间录音(比如半天的会议),可以每隔1小时保存一次,避免中途出现问题(比如手机没电、APP崩溃)丢失数据;还有,要是觉得摘要不够详细,可以点击“展开”,查看完整的 transcript( transcripts),里面有所有发言的逐句记录,方便核对。
现在想想,刚开始用听脑AI的时候,我还担心会不会不好用(比如识别不准、操作复杂),结果试了一次就爱上了——它不仅解决了我最头疼的会议记录问题,还帮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(比如客户的犹豫、同事的隐性需求)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当然,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——比如有时候切换发言人太快(比如两个人同时说话),AI会偶尔标错,但只要后期手动改一下就行;还有一次手机后台开太多,录音的时候有点卡顿,关闭其他APP后就好了。不过这些小问题都不影响整体使用,比起它带来的便利,根本不算什么。
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每天要处理大量的语音内容,或者被繁琐的整理工作搞得头大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——不是说它能解决所有问题,但确实能帮你省不少时间顺策略,让你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(比如思考、决策、和家人朋友相处)。就像我朋友说的:“好的工具不是让你更忙,而是让你更高效。”听脑AI就是这样的工具——它把繁琐的工作交给机器,让你有更多时间做有价值的事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